突发性耳聋的诊治

资料来源发布者:时间:2018-3-30 14:19:25浏览量:322

靖江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李亚波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耳聋,又称暴聋。发病率逐年有所增加,患病时年龄在40或40岁以上者占3/4。其发病急,进展快,治疗效果直接与就诊时间有关,应视为耳科急诊,就诊时间以一周内为宜。

病因

一、病毒感染

血行感染病毒颗粒由血循环直接进入内耳血循环内,引起耳蜗循环障碍或内淋巴迷路炎。

二、血管病变

血管病变在突聋发病机制中有重要意义。由于血管痉挛、栓塞、血栓形成、血管受压、血管内狭窄、出血、血液凝固性增高、动脉血压波动以及其他血管障碍,因缺氧而使螺旋器感觉结构发生变性。

三、膜迷路破裂

膜迷路破裂系指内耳的圆窗或卵圆窗膜破裂合并蜗管膜破裂。由于膜破裂,引起突发性感觉神经性耳聋、眩晕和耳鸣等症状。因突然用力活动或经历气压剧变引起中耳气压骤变及颅压骤变。。

四、膜迷路积水

一些轻、中度突聋,不论有无眩晕,可能是梅尼埃病的不同类型。突聋可能是梅尼埃病最先出现的症状。

鉴别诊断

根据上述病史、症状和各项检查可以作出突聋的诊断。但应尽可能作出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以便及早进行合理治疗。尤其与咽鼓管狭窄、梅尼埃病和听神经瘤相鉴别。

分型

低频下降型

1000Hz (含)以下频率下降,听力损失≥20dB以上。原因:多认为是膜迷路积水引起的。治疗:改善内耳循环、激素、脱水治疗。

高频下降型

2000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听力损失≥20dB。原因:内、外毛细胞损伤。治疗:使用离子通道阻滞剂激素、改善微循环治疗。

平坦型

所有频率均听力下降,即使轻度的听力下降,病人也会感觉听力下降的非常明显。病因:血管纹功能障碍和/或耳蜗供应血管血供障碍以及组织缺氧;血管痉挛。治疗: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液纤维蛋白原,激素,改善内耳微循环等

全聋型

所有频率均听力下降,平均听阈≥81dB,为全聋型。原因:耳蜗总动脉或蜗轴螺旋动脉的栓塞或血栓形成。治疗:降低血液纤维蛋白原,激素,改善内耳微循环的治疗

临床表现

一、耳聋

此病来势凶猛,听力损失可在瞬间、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也有晨起时突感耳聋。慢者耳聋可逐渐加重,数日后才停止进展。其程度自轻度到全聋。可为暂时性,也可为永久性。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可为耳蜗聋,也可为蜗后聋。

二、耳鸣

耳聋前后多有耳鸣发生,约占70%。一般于耳聋前数小时出现,多为嗡嗡声,可持续1个月或更长时间。有些病人可能强调耳鸣而忽视了听力损失。

三、眩晕

突聋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其中约10%为重度耳聋,恶心、呕吐,可持续4~7天,轻度晕感可存在6周以上。少数患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而就诊,易误诊为梅尼埃病。数日后缓解,不反复发作。

四、耳堵塞

耳堵塞感一般先于耳聋出现。

五、眼震

如眩晕存在可有自发性眼震。

治疗

1.突聋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多为内耳血管病变,建议采用糖皮质激索+血液流变学治疗。

2.突发性聋可能会出现听神经继发性损伤,急性期及急性期后可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神经营养因子等)和抗氧化剂(如硫辛酸、银杏叶提取物等)。

3.高压氧的疗效国内外尚有争议,不建议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如果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作为补救性措施。

疗程中如果听力完全恢复可以考虑停药,对于效果不佳者可视情况延长治疗时间。对于最终治疗效果不佳者待听力稳定后,可根据听力损失程度,选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听觉辅助装置。

预后

突发性聋有自愈倾向,一部分患者可自行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治疗前听力损失严重、伴有眩晕等是预后不佳因素。儿童和老人的听力恢复较其他年龄组差。治疗开始的时间对预后也有影响,一般在7~10天内开始治疗者,效果较好。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