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白衣天使”的别样芳华

资料来源发布者:时间:2018-5-14 14:21:19浏览量:580

390387_tp1_1526210109157_b.jpg

市人民医院开展插花活动,将鲜花送给最美的白衣天使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一句分量极重的承诺。从呱呱坠地、生病护理、养老护理,到最后的临终关怀,人的一生总有些时候要与护士打交道。据统计,目前,我市登记在册护士1800余人,他们日夜穿梭在各个病房、照顾每个病榻上的患者,即便有时被误解、被忽视,也依旧恪守着南丁格尔誓言——“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务谋病者之福利”。

5月12日,第107个国际护士节,记者走近身边的“白衣天使”,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坚守护理一线37年

受访者:季敏红  市人民医院资深护士

季敏红.jpg

从业37年,市人民医院副主任护师季敏红经历过太多性命攸关的危机时刻。37年,季敏红始终守在护理一线,参与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其中,让她感到毕生难忘的当属2003年,那场震惊了世人的“SARS战役”。

2003年4月,全国各地都笼罩在“SARS”的阴霾下。一个深夜,时任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的季敏红接到紧急通知:医院要成立一个非典型肺炎的病区,负责收治非典病人及高度疑似病人,需抽调你去支援,请立即回医院。

当夜11点,季敏红带领其余11名被抽调的各科室骨干护士入驻病区。“进去之前,我看了下身边的姐妹们。最年轻的22岁,还有五六个是年轻妈妈,孩子只有三四岁。”回忆当年,季敏红依旧心潮澎湃,她告诉记者,当时“非典”还“无药可医”,谁也不知道隔离区里会发生什么,甚至不知道是不是还能走出来。但接到任务后,大家都二话不说加入了这场常人避之不及的战役。

在隔离区,医生们每天不停地巡视病人,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而护士们手脚不停地执行着医生们下达的医嘱,加上穿着工作衣、隔离衣等好几层衣服,戴着厚厚的口罩,一个班下来衣服全被汗水浸透。除此之外,护士们精神上也有不小压力,怕稍有疏忽,护理的病人出现意外,以致病情加重。最凶险的一次,季敏红曾连续30小时没有合眼。

那一场战役,季敏红带领特别护理小组在隔离区待了整整45天。期间她曾问组员:护理部成立了第二、第三梯队的护理人员,如果要替换你们,你们下不下去?她们想也没想,立即回答说:“不下,既然来了,就干下去,除非倒下。”

直到现在,回忆起那次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季敏红仍心有余悸。但是,哪怕过程再凶险疲累,患者的康复都会给这群奋战在护理一线的“天使”们莫大的欣慰。一声“控制住了”,一张张如释重负的笑脸,永远是季敏红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无影灯下的“护士先生”

受访者:朱海荣   市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

朱海荣.jpg

25斤重的铅服,一穿就是8个多小时,还要一台接一台地做手术。这是介入手术护士日常的工作状态,由于心脏导管、造影、支架等相关手术有放射线伤害,医护人员们在手术室必须穿着铅服来抵御放射线的侵袭。

“靖江女婿”朱海荣就是这样一名无影灯下的“隐形天使”,市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唯一一名“护士先生”。

今年是朱海荣护士生涯的第6个年头,作为“万花丛中一点绿”的男护士,他坦言,在工作之初曾有过迷惑和困扰。“时不时有人会问,一个大男人怎么跑去当护士?”但当朱海荣进入手术室工作时,他知道,这里并没有男女之分,有的只是救死扶伤的精神。

中午时分,一项手术完成,朱海荣出来赶紧吃了几口同事送来的馅饼,铅服都来不及脱就得准备下一台手术了。“以前的更沉,得30多斤,多的时候一天要穿十多个小时,个儿都压矮了。”朱海荣笑着说,“一天下来身上全湿透,痱子没少起。”

手术室不像普通病房,它是救死扶伤的前沿阵地,时刻直面生死。今年年初,一名心肌梗塞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突然心脏骤停,穿着铅服的朱海荣和手术医生紧密配合,在转移去ICU的过程中轮流为患者做心肺复苏,最大限度为医生手术赢得抢救时机。最后手术非常成功,患者恢复良好。

一台手术的成功完成,患者和家属不会忘记感谢医生,却常常会遗漏护理团队。像朱海荣这样的“隐形天使”,多年来在无影灯下默默坚守,或许没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和被口罩遮住的面孔,但在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中,用拳拳初心诠释了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把护理当作精细艺术

受访者:王祝香   市人民医院烧伤甲乳科护士长

王祝香.jpg

护理本身就是一项精细的艺术,22年来,市人民医院烧伤甲乳科护士长王祝香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王老师,今天我妈妈的伤口好像没异味,您看这样操作对吗?”“护理得不错,外面的消毒范围可以再大一些,距离创口5厘米左右,然后从外向里消毒”……前几日,市民李女士通过微信给王祝香发了一条消息咨询护理相关注意事项,王祝香在工作之余总会为她答疑解惑。

李女士的母亲今年80多岁,患有帕金森综合症,因长期卧床,背部出现了直径约为10厘米的褥疮,送来医院时创面烂黑且有异味。得知患者高龄且行动不便,出院前,王祝香专门将换药方法教给了李女士,并主动加了李女士的微信。每次换药前,李女士都会通过微信将换药前伤口的照片、敷料照片、清洗伤口后的照片传给王祝香,王祝香则根据情况,在是否需要更换敷料、改变换药频率上予以指导。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护理,李女士母亲的褥疮创面变得红润了。

“慢性疑难伤口的患者恢复周期慢,出院后还需要很长时间换药治疗。能在家自己换药的,我都通过微信答疑,家属不能解决的,我也会上门去帮忙护理。”王祝香说,这样能为患者节约一些来医院换药的费用,也省去了高龄病人路上奔波的麻烦。

作为一名基层护理工作者,王祝香每天都要和疑难伤口、造口打交道,在恶臭、污物和病菌中来回穿梭,但她却始终坚守,总是尽可能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将病患的伤口护理好。“大家觉得造口很恐怖,但我把它当做是一种精细的艺术,能通过我的努力让伤口变得好看,为患者减轻痛苦,我觉得很有成就感。”王祝香说。最近几年,王祝香陆续取得了国际造口师、淋巴水肿治疗师等护理届重量级证书,成为医院少有的专科护士。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