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颈部肿块的诊断和治疗

资料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7-26 11:06:03浏览量:255

颈部肿块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因其组织来源和生物学特性的不同,治疗方案也各有不同。据德国学者Skandalakis统计,在非甲状腺肿瘤中,颈部肿块80%为肿瘤;在肿瘤中,恶性占80%;在恶性肿瘤中,转移性者占80%;在转移性恶性肿瘤中,原发灶80%位于锁骨上。这就是临床上所谓的4个“80%”。

一般来讲,颈部肿块按病因可分为先天性疾病、炎性肿块和良恶性肿瘤。就发病时间而言,颈部炎性肿块病程多为7天,肿瘤性肿块多为7个月,颈部先天性肿块多为7年。下面就这三类性质的临床常见颈部肿块的诊疗对策做一简单阐述。

对于先天性颈部肿块,临床常见的有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及瘘管、囊性水瘤三类。甲状舌管囊肿多位于颈前中线舌骨水平,常无不适症状,需要与异位甲状腺相鉴别,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小儿可推迟至4岁以后进行。鳃裂囊肿及瘘管多位于颈侧区,按成因不同又分为4种类型,其中第2鳃裂囊肿及瘘管最常见,手术彻底切除为唯一有效的根治方法。囊性水瘤90%发生于2岁以前,多位于颈后三角区,无疼痛不适,B超有助于诊断,一般在2岁以后手术。

颈部炎性肿块多为颈部淋巴结的急慢性炎症。颈部淋巴结丰富,约占全身淋巴结的50%,接受头、面、颈相应区域的淋巴回流,因而颈部淋巴结炎与头、面、颈部的感染密切相关。急性淋巴结炎除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症状外,可伴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经过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多可缓解。对于慢性淋巴结炎一般不做处理,但需要与颈淋巴结结核相鉴别,后者可出现长期低热、盗汗、乏力等结核毒性症状,可通过淋巴结切除活检来鉴别,一旦确诊,需要规范抗痨治疗。

颈部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在良性肿瘤中,血管源性肿瘤主要包括颈动脉瘤和颈动脉体瘤,两者均可因瘤体的增大对周围结构造成压迫而引起相应的不适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A可帮助诊断,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神经源性肿瘤亦是颈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可因来源神经不同而引起诸如声嘶、进食呛咳、手麻、“霍纳征”等临床不适,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我们进行诊断,治疗原则也是手术切除。

对于唾液腺(包括腮腺和颌下腺)和甲状腺这颈部两大类腺体而言,既可能发生诸如腮腺和颌下腺的多形性腺瘤、Warthin’s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等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又可能发生病理类型不同的唾液腺和甲状腺的恶性肿瘤。对于此类良性肿瘤,手术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案;而对于恶性肿瘤而言,则需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包括放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另外,颈淋巴结的恶性肿瘤主要有两类,一是恶性淋巴瘤;二是转移性淋巴结癌。对于恶性淋巴瘤,通过颈淋巴结的穿刺活检或切除活检确定组织分型,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化学治疗。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癌多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颈部进行性增大的无痛性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较差,随着病情的发展,肿块数目增多且相互融合。通过组织活检可大致判断该淋巴结转移癌的原发灶位于何处。比如,淋巴结活检显示为乳头状癌转移,多提示来源于甲状腺组织,需要通过B超等手段详细检查甲状腺;若显示为鳞状细胞癌,则需要着重检查鼻咽部、口腔、喉、喉咽、食管、肺等部位有无原发灶,可结合增强CT和MRI扫描,以及PET-CT等检查手段进行,一旦原发灶明确,首先治疗原发灶;而对于少数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癌,在治疗转移淋巴结的同时,需要继续查找原发灶。

总之,颈部肿块性质多样,对于非炎性的无痛性肿块往往是体检或无意中发现,而一旦发现,应该尽早至医院进一步检查并治疗,防止因病情拖延导致预后不良。(朱 敬)


快速导航